《致教师》读后感

时间:2025-11-10 10:44:45
《致教师》读后感

《致教师》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致教师》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致教师》读后感1

暑假快要结束的时候收到校长精心送的这一本书。本书的书名翻开书本,细细品读,一个“致”字,让我有很贴心的感觉,似乎是一位长者在与我们亲切交谈。读下去发现作者就是一位无私的长者,他畅谈了教学、学生、教育、成长以及学校工作的点点滴滴;分享了很多教师在教学上的苦恼,教师成长的烦恼,班级管理的困惑等等;记录了教育生涯中的温暖与感动,反思与领悟,激情与梦想!不断地传授给我们经验,字里行间无不表现了他对教育的热爱,对讲台及学生的挂念,还有对我们这些后来者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盼。为一个从教几十年的教育前辈,他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用信件阐述了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

我们面对的对象是一群孩子,有时候会缴尽脑汁,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是可以很快转变他的,可是在尝试了多次之后却常常有心急的感觉,于是焦躁、恼怒跟随而来。朱老师的在书中多次提到、渗透的“不要急”、“慢”或许做事的关键,潜移默化往往比拔苗助长带来更好的效果。我相信,只要我耐心等待,我将收获每一个孩子都会开出一朵美丽的花。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都渗透着朱老师对孩子们深深的爱。我们的教育是培养人的,这句话来自于《像抬眼一样升起的白旗》。“那旗帜不是蛊惑人心的红色,不是时髦的绿色,也不是空灵的蔚蓝,而是一尘不染的白色。在我的心中,一面洁白的旗,正在像太阳一样缓缓升起。”当我读完这句话,似乎就沉浸在之中了,这里的白旗是善良,友情,仁慈,负责,勇敢,坚强,自信,珍爱生命,纯真爱情……我们为师的,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的做好我们自己,用我们的人格影响我们的学生。你今天种下什么样的种子,明天就会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读完这里面的信件,在融入心里的同时,我也被朱老师那份教育的理想而深深感动,他说,理想是必要的,乌托邦式必要的。那么没有成功实现理想的是少了坚持!我们走上教育一线的道路,充满着理想和希望。我们需要做的,是坚守!他的经验为我们青年教师在教育的道路上做了很好的引导,他的故事是我们青年在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对自己的职业负责,对教师这一职业多一份热爱,追求一种做教师的幸福感,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上出一节节精彩的课,让学生徜徉于课堂的幸福中。我憧憬这样的画面:“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国城乡同一标准的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妈妈听。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而《致教师》这本书,绝不仅仅是读一次就够了,是一定要多读几遍,精读几遍的。“知识就是力量”,确实,读《致教师》这本书,给了我指引和方向,更增添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助他们扬起未来理想风帆。

《致教师》读后感2

“平凡而美丽着”,国庆期间,我翻阅了《致青年教师》,其中一篇《充溢着温情的小事》让我再次想起了这句话。文章中描述的学生那些小事是多么平凡,确让人感到无比的温暖和美好,让我情不自禁想起我们的学生,也特想说说我们学生那些事儿。

一年一次的运动会快到来之际某个晚自修,我班的班长来到坐班老师边上,问:“老师,您能借我几分钟吗?”老师回答说:“当然可以!”班长说:“老师,我想和班上同学说说运动会事情,您能回避一下吗?”老师笑了笑,出了教室。随后,班长就公布了班级事宜,非常具体安排哪些同学搬桌子到运动场地,哪些同学买食品物品,哪些同学维持运动场地卫生,哪些同学要负责接应拉拉队工作以及接应运动员……万事俱细,安排井井有条,还在外面的坐班老师听了,好生佩服呀。之后,坐班老跟我聊这样事问是否我安排的,我摇头不语,但心中感到无比高兴有这样的一个心中特有班级的学生。记得有一次,我在课间看到一个男生蹲在水桶旁边,一手拿着抹布,一手拿着拆下的风扇罩子,一根一根地仔仔细细擦过去。过了两节课,我去发作业,看到另一个男生提了一桶水回来,而原来擦风扇的那个男生还是蹲在继续擦班级其他的风扇,我忍不住夸了一句,你真勤快,只见这男生笑着憨憨回答说没什么,没什么,小事情。每一天都有某个他,她或者他们为班级做着这样那样的事,这跟老师分配的任务,班级的奖赏都没任何关系,只是他们发自内心去爱护自己的班级,我们的学生真美!

下课时,走在教学楼的楼梯,有时我们会看到一个并不强壮学生背着或者搀着另外一个把他还大个脚受伤的同学走,从一楼一直背到或者搀到四楼,问他要不要帮助,他会说没有关系慢慢来。其实,教学楼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已,还有宿舍楼,教学楼到宿舍楼的一段路。班级也有这样的例子,我会觉得背着同学爬梯的学生太辛苦,安排其他同学帮他替换,这个学生就马上说,“老师,小CASE,不需要这么多人的呢”,边上的同学也马上应和,“老师你放心,有我们呢。”晚自修结束,走在教室外的走廊上,我们会看到有些学生像个老师一样帮助其他同学解答难题。记得有一年英语会考在即,一般来说理科班的男生的英语会考问题比较大,老师建议搭对子辅导,班级中成绩比较好的女生自愿在晚自修后帮助那部分男生,这样的对子这个班级有十对之多,每天有一个女生主负责复习内容,其他女生负责检测。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一直坚持着,直到会考的前一天。这样的互助在每一届都会看到,我们的学生发自内心并用实际行动去帮助自己的同学,真美!

有一天,我正在楼梯往上走,一个学生“嗖”的一声从我身边而过,箭一般的速度冲下楼梯口。我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情,跟谁他的身影往前看,着只见他赶紧上前帮还在一楼慢慢行走的有着身孕的物理老师拿书,器材。原来这个他在楼上就看到老师从办公室出来,他 ……此处隐藏10734个字……亚将军取得联系,协同作战。但是没有人知道加西亚将军究竟在古巴从林的什么地方。总统找来了一名叫罗文的上尉军官,交给他一封致加西亚将军的信,要求他把信送给加西亚。接受任务后,罗文马上出发,秘密潜入古巴,历尽千辛万苦,冒着生命危险,凭着机智和勇敢,最终完成了任务并带回来大量宝贵的军事情报,为美西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作为一名军人,罗文深知只身潜入敌占区的危险,而且他并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能找到加西亚将军,甚至不知道加西亚将军究竟长什么模样,他没有问任何问题,没有提任何要求(例如,如果不幸遇难,家属是否能得到抚恤等),没有任何犹豫(这么危险的事为什么就要我去,而不要其它人去呢?),他只是毅然地、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执行任务的进程中,并且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这里,体现了一种对事业高度认真负责及对职责高度忠诚的精神。

作为教师必须敬业爱生。敬业爱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

教师从事的是一种培养人、教育人的事业,这一事业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现代社会,教育事业的兴旺发达,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教育被各国普遍认为是立国之本。与此同时,教师职业还联系着千千万万的社会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幸福的可能性,关系到社会成员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程度,关系到人的切实利益的拥有和维护,教师成为学生通向幸福之途的导向。正如夸美纽斯所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基于此,爱岗敬业是人民教师最高尚的美德,也是人民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只有爱岗敬业,教师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加里宁说:“国家和人民把儿童托付给教师们,要他们来教育这些按年龄上最容易受影响的人,托付教师们来培养、教育和造就这代人。也就是说,把自己的希望和自己的未来都完全嘱托给他们”。这种委托不是无条件的,在将儿童交给教师的同时,规定了教师应当履行的责任或义务。爱岗敬业是教师对各种规范、要求的自觉认同和内化,是自觉承诺、履行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的表现。

只有爱岗敬业,教师才能自觉地、不断地完善自我。教育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的活动,对教师的素质有很高很严格地要求。时代在飞速发展,要求教师的知识、能力、道德情操、心理素养等这些方面的素质,必须与时代相吻合。要提高这些素质,主要是依靠教师的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来达到。那么这种动力来自何方?主要来自于爱岗敬业精神,有了爱岗敬业的精神,教师就能够对自身素质水平有一个理性认识,并努力使之与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不断接近,通过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提供保证。反之,则要落伍,被淘汰。

爱岗敬业能帮助教师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化解各种矛盾,提高工作效益。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劳动。教师要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处理千差万别的矛盾冲突,这是完成教育任务的必备前提。教师要想取得工作成就,必须有社会的理解,领导的信任,同事的支持,家长的配合,学生的自觉努力,而“爱岗敬业”精神在这方面大有助益。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则可以感染同事和学生,使其成为他们的榜样;感染领导和家长,使之对教师信赖和尊重;爱岗敬业精神也可以影响社会各方面的敬重和支持。这一切,无疑将有助于教师提高工作效益。

概括起来说,教师只有爱岗敬业,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反之,搪塞、敷衍、马虎,对工作缺乏热情和积极追求的教师,只能是一事无成空嗟叹。

让敬业爱生的精神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致教师》读后感11

寒假中收到了学校的教师共读一本书——《致教师》。翻开这本书,才理解到本书中书名中的“致”字的与众不同。这本书是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老师写给一线教师的一封封书信。在书信中他分享了自己多年关于教育教学,以及教师成长中的点点滴滴,语重心长地解答很多教师在教育教学及个人发展中遇到的各种苦恼。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读过这本书后,也解答了我的很多困惑,更被前辈自身对教育的热爱所感动,更从中体会到一个教育前辈对后来教育者的殷切期盼,也让我对教师这份工作更加珍视。

作为一名班主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落实基础训练是平时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我特别关注这一篇文章——《让语文回归生活——如何做好听说读写?》。

多角度培养“听”的能力。就像文章中说的那样,“在人际交往中,、听非常重要。听的时间远远超过说的时间。听意味着眼睛的交流,心灵的沟通,意味着能够对说者予以及时的反馈,意味着对人的尊重。”那么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如何落实这一点呢,其实不仅仅是我们从还给孩子们听的内容上进行丰富,并从听的方法上与同学们进行指导,更重要的是告诉学生如何认真倾听,有效的沟通,把这种最基本的能力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一辈子都受用。如告诉学生,在听的时候要抓住关键字词的意思来进行理解,而且不能忽略语调、身体姿势、手势、脸部表情和眼神所表达的意思。在听的时候也要及时通过点头等动作来表示自己正在倾听等等。也就是说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听也应该作为我们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多渠道的培养“说”的能力,除了平时在语文教学中循序渐进的教学,书中更提醒我们注意引导学生的表现欲,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说话的能力。书中提到的新教育实验的读写绘项目和口头作文项目引起了我的注意。它将阅读、情感、思维、表达整合为一体。让学生在写绘的过程中,通过绘画语言、口头语言和文字性语言,让学生更加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可以说“读写绘”是一种适合低龄段儿童的全新的阅读,并解决了低龄段学生受知识所限无法完整的表达阅读后的感悟的困难,为老师及家长提供一扇让我们观察、理解儿童的窗,更为孩子终身阅读打基础。

提升阅读兴趣,促进语言积累。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都能够学得好、记得牢。新教育提出的师生共读正是为了培养真正的阅读兴趣与能力。如每天中午全班同学一起读,假期里师生共读一本书,都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学生们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积极阅读,也建立了老师与同学们有了共同的话题,让老师了解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够恰当地引导学生去读适合他们年龄段的书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师生共读成为学生一向喜爱的活动。

多鼓励学生以说促写、说写结合,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在课堂上,训练学生对课文进行复述、改写、续写或写缩写等等很多的训练方式,全方位、多渠道的让学生进行有效的书写训练。我们更要鼓励学生多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写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去年下大暴雪的那一天,孩子们写的日记就写得非常的精彩,思维也特别活跃,是写命题作文所达不到的效果。因此,在生活中鼓励学生多写日记,多观察,写作能力也就渐渐以提高了。

其实,由于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家庭环境不同,因此,我们训练的内容形式上也应当不同。在提高学生听些读写能力方面并没有一定之规,上面提到的方法也只是冰山一角,在教学中需要我们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才能将听说读写落到实处。读了这篇文章,让我对新教育又有了些许新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将课内课外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听说读写合理组织,和谐操作,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学有成效。

《《致教师》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