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时间:2025-11-10 10:45:24
 《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 《活着》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活着》读后感1

《活着》这本书中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语句,可他那种刻骨铭心深入骨髓痛,让读者深深体会到,这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

故事讲述了放荡不羁的阔少爷福贵,好赌成瘾,一夜间输掉了所有的家产,成为了一贫如洗的穷人。然而,命运就是这样不可思议。随后他的父亲含恨离世,母亲不辞而别。他为了生活,福贵从富人成了佃户,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少爷变成了要下地干活的穷人,从此一家人为生活忙碌奔波,经历了许多困难之后,这才让福贵明白,什么叫生活。他从此告别了以前富足的生活,过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贫穷日子。艰难的生活让他明白,生命赋予他的责任。他伤心了几天后,突然意识到这个家只能靠自己撑起来时,于是就振作起来,想靠自己努力让一家人生活变得更好,但事与愿违,苍天不公,就在他的生活变得好一点时,自己却被抓到队伍里去当了兵,两年后当他再次回到那个贫穷破旧的家时,一切都已物是人非,生活变得比两年前更加贫穷,没办法只好干着更重的农活,想让生活重回正轨。但天灾人祸,所有的不幸都接二连三地降临在了他头上,儿子因为献血死了,女儿因为难产死了,女婿也因为发生意外死了,最后就连孙子也因为发烧后吃太多豆子撑死了,只剩下了他和他买的一头牛孤独的活着。

为何命运如此不公,要将所有灾难都降临在他一个人的头上,让他面临家破人亡的不幸。虽然福贵的'生活是悲催而又不幸的,甚至可以说一生都生活在苦难里,但对于他来说,只要活着,便会有希望,活着更是生命的意义!漫长人生岁月里,不去计较太多得与失,生命需要用坦荡平静的心对待。夕阳的余晖洒在了安静的田野里,裸露风中被晒得黝黑的老人与牛的脊背,见证了那段岁月。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相依相伴,不离不弃。老人粗哑却令人感动的嗓音,还有那一声长长的吆喝,游荡在僻静的乡间小路里,渐行渐远。

《活着》读后感2

它叫活着,可每一页都是逝去。

《活着》讲述了福贵的一生,富家少爷福贵嗜赌成性,最后赌光了家产。贫困之中,因为母亲生病,在福贵为母亲求医的路上,又被国**抓去当壮丁,后来被解放军俘虏,放他回了家。结果回到家中,母亲已因病逝,妻子家珍独自将一双儿女拉扯大,女儿在一次意外中变成了哑巴,儿子尚且活泼机灵。本以为这次大难不死是必有后福,但是悲惨的人生却才刚开始上演。极端的情节略有一味荒诞,但小说本身就不是为了描述现实,而是在现实与想象中找到交集,从而来反映生活。有人说,福贵对于苦难的承受能力反应了一种当时大环境下大多数人的麻木,他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他靠时间去稀释那些痛苦的记忆;还有人说,福贵饱受命运打击还活着,那是因为他的家、他的亲人,他们需要他,当亲人都离他而去之后,他也要为怀念他坎坷的一生而活着。福贵在一次次离别中承受,没有太多的愤怒,表达出的是对命运的接纳,感受它、体味它、消化它吗,这就是生活。许多读者将自己生活中的困境映衬在福贵的经历前时,会多些许释然,正如他们终于会明白,无论现在经历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悦,抑或是无可告人的艰辛苦难,只要继续活着,它们中的大多数细节和感受都将被时间遗忘,作为正在经历的人需要做的,就是给时间一个机会。

说到《活着》,就联想到了电影《一九四二》,虽然故事背景不同,创作初衷不同,但两部作品的情怀有相似之处,两部作品中人物对“活着”的'渴望不单单是求生的本能,而是在绝境中懂得放大原本微弱的希望。老东家闷死了自己家的根儿,福贵的孙子因为吃豆子而撑死,以为这些会成为压倒他们的最后的稻草,但他们找到了新的寄托,给了命运新的机会。

《活着》读后感3

我却赞赏富贵面对打击面对挫折的勇气以及他在生活中勇于改过的精神。富贵的贤惠妻子或许在他人眼里有点儿傻,但是她的坚强却是我们都应该具备的。活着有很多的意义,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我们不必去苛求他人与自己趋同。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好好活着,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去追寻自己活着的意义。

永远不抛弃,不放弃,珍视生命,创造价值。

无论现时我们经历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悦,抑或是无可告人的艰辛苦难,只要继续活着,它们中的大多数细节和感受都将被我们和时间一一遗忘,只留 下苍白的结果。那个结果对现时的我们毫发无伤。告诉我,谁还在不堪着高考的煎熬,失恋的痛苦,或者某个伤疤最初的鲜血淋漓?

——我仿佛已经看到许多问号:这样,我们的生存还有什么意义?

嗯,就像那谁说的,企图探究活着的意义注定只能成为一个笑话。人只是一种存在,它与天地万物一样并无意义。

呵,我们也许只需要像福贵那样活着,像那头老牛那样活着。尽管有些苍凉的意味。是不是爱过了才会懂得心死了还要活着的坎坷。

而这一次,又让我明白,只要活着!

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种胜利。没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生不可选,死不该选,惟有硬着头皮活着!

只要活着,就什么都有了,什么是幸福,什么是苦难,真的都不那么重要了。

我们还能抱怨什么?因为那些不幸,足以见证,我们所拥有的,是多么的珍贵而奢侈。也许,幸福,就是靠苦难这么一点点堆积起来的。

没人能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也没人能按想象中的模式给自己的人生画一个圆满的圆。我们能做的,就是虔诚地对待生命,平平静静,从从容容。

《活着》读后感4

刚刚听说的时候以为,是一本新出的爆红爱情小说,我真的见识短浅,我现在自己想起来也羞愧难耐。

这本书是我从序中就很喜欢的一本书,我也梦想过做一名作家。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ー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散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我自己创作的时候也会有这种感受,因为以前不爱读书,所以现在眼高手低,痛恨些浪费的时间。

这本书刚刚开始看的时候,非常吸引我,我甚至自习课撇开一堆作业抱着书看,我发现它真的有强大的吸引力,文笔不华丽但是很接地气,比喻也恰到好处,行文舒服。不得不赞叹,经典就是经典。

再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最后落得只有富贵活着,缓缓透出人生道理。

《活着》里的福贵就让我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活着”两个字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 ……此处隐藏4929个字……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福贵的普通的一生。小说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福贵如何从游混于社会的阔少爷变成一无所有的佃农,如何从刚开始无所事事的败家子到最后持家生活的顶梁柱,如何从刚开始的淡漠亲情到后来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小说中,作者对于死亡的安排更是独具匠心。父亲的死第一次把他从生活中唤醒,使他开始谋求自己的生活;老全以及伤员们的死,使他开始了解到战争的残酷,生活的残酷,更体会到家的温暖;就在他与家人团聚之时,母亲的死更是引发他对自己深深的自责,也让他刚刚品尝亲情的.心跌落谷底;就在这一切趋于平静时,儿子有庆的死再次给这个家庭以沉重的打击;人近暮年,就连唯一支撑他活下去的希望——外孙苦根也离他而去……现在看来近乎荒谬的情况,也是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各种遭遇,集中反映在福贵的身上;生活的疾苦,亲人的离去,一次又一次体会着从天堂跌入地狱的感觉,使晚年的他能够平静地讲述这一切。小说通过一系列死亡来体现"活着"的价值的写法,不得不使人拍案叫绝。

活着或许是一场游戏,只不过它真实地连自己都分辨不出;或许真的有上帝,让人们感受希望到失望,快乐到悲伤,理想到现实。亦或许,万物只是为了冲淡时间的寂寞,陪伴它的流逝。这便是一个产生并禁锢于人类文明的思想所能想到的,其他的一切,便无从知晓了……

《活着》读后感13

昨天晚上,打开了家里所有的灯,看见地板有点脏,想来好久没有拖地了,那干脆收拾一下屋子再拖个地吧。

拿了块抹布这里擦擦那里扫扫,就到了床头柜。柜子上叠放了十来本书,就剩一本过生日的时候朋友送的《狼图腾》还没看完。随手拿了《活着》翻了一翻,于是就放下抹布窝进小沙发了。

这本书看了得有4.5遍了吧,也看过了电影版和电视剧版,每看完一遍都似有钢针戳心头。可还是想要反复品尝戳心头的滋味。

这本书虽名为《活着》,但书中的几位人物除了主人公福贵,其他人物到最后都死了。从福贵他爹开始到他娘,他老婆,再到他的儿子女儿,再到女婿外孙,最后的最后只剩下他和他的老黄牛相依为命了。

书里有句名言“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快乐,也没有什么比活着更艰辛”。这句话放在2020年,可以让每个人都有更深的感受吧。一场全球性疫情,几场洪涝灾害,让许多家庭不再完整,也让好多活着的人活得那么艰辛。

被时间裹挟着前行,每个人终会成为离开社会陆地的.孤岛,离开魂牵梦绕如港湾般的故人山河。逐渐消逝的景观,用静默阐释着变换。山河会变,故人也会变,消失分离,才是永恒吧。

好多读者看完《活着》,只觉得生命脆弱,人间不值得,整段整段的读后感都是颓丧到谷底的抑郁。其实,我看完第一回的时候也是那样的感觉,只觉得那般压抑让我无法喘上一口气。缓过几天,那种压抑也就渐渐释然了。再看一遍,从另一个角度,倒是尝出不少“千万别犯过来人犯过的错误”这样的感悟。

活过26年了,从没有过想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想法。我很幸运,从小到大一直都感受着生命的美好,人间的温情。我活着,我满怀热情地活着,我充满期待地活着,我时刻感受着生命带给我的玄妙体验。

一起好好活着吧,挨过三冬四夏,雪尽后细品梅花。温柔半两,从容一生,那些你觉得终身不会遇到的人,也许他/她正一步步向你走来呢。

《活着》读后感14

合上书页,笑着说:“哈哈,这不就是我么!”刘伟自传《活着已值得庆祝》写下了我的心声。当然,我比他幸运!

刘伟小时候捉迷藏躲进电箱,被十万伏高压击中,从而失去双臂,日后的生活步履维艰。我懂他的感受,出生时,因为一场大病,我的右手似乎成了长不大的幼苗,至今仍玲珑的可爱。我不得不用左手来完成我的.大部分生活。

长大一些,我也像刘伟书中所说,迷惘过,绝望过,觉得自己是个废人而不知所措。但是刘伟凭借自己的毅力,用脚吃饭,取物品,甚至弹钢琴。我也一样,我对母亲说:“妈,我要练书法!”母亲先是一愣,却又突然间落下泪来。她说:“孩子,你不同于常人啊,怎么能练好呢?”我严肃地对母亲说:“妈,相信我,我可以的!”

书法老师丝毫不另眼看待我,像对待普通孩子一样,从横竖撇捺开始。但我渐渐感觉到,我总比其他孩子慢。他们已经开始写字了,而我仍就在练笔画。我把疑问向老师诉说,告诉他我也可以练字的,不比别人慢。老师点点头,拍拍我的肩膀说道:“书法技艺要从框架开始,我发现你的笔画总比其他孩子有力,我便想多练练你。你别急,你一定可以写出最漂亮的字来!”听到老师的鼓励,我点点头,继续操笔,一画一画地练起来。

我就这样练了整整半年的横竖撇捺提,当我把我的第一幅作品─—《游子吟》拿给母亲看时,母亲激动地跳了起来,连声称赞。

我就像这样,又练了五个春夏秋冬。每每我把我的作品拿给母亲看时,母亲都十分珍惜。有次她对我说:“儿子,妈相信你,你以后一定能成功!”

我以后想做书法家,向所有人展示左手也能写得好书法!我要像刘伟那样,他能登上维也纳大厅展示自己的才华,我也要努力,我要开办自己的书法展。

书中的刘伟,他有梦想,他实现了。现实生活里有个“我”,我相信,我的梦想也定能实现,只要我努力并且相信自己!

《活着》读后感15

从小是一个少爷,一个无知的小孩,到一个为了一百亩田而疯狂赌博的年轻人,以致赌光了家产,被国民党抓去拉大炮,到了人生的末端,亲人纷纷先他而去,只留他苟活着。这么一个苦命的人儿呀,就是余华作品《活着》的主人公——福贵。他早年丧父母,中年又丧了一对儿女,那可怜的妻子和女婿呀,死神也不放过,还有他那唯一的外孙儿苦根,因吃多了豆,也被活活撑死了。

福贵,他一生不福不贵。作者的“假惺惺”有点让人反感,他经常会在你被悲惨的情节弄得快窒息时,加入一丝淡淡的喜悦,如同在黑暗的世界中给了你一丝丝的光明。而当你刚刚松了口气时,你却发现这只是个巨大的陷阱:就像有庆长跑得了第一,紧接着就面临死亡;凤霞怀孕了,一家人终于露出了难得的笑颜,不久,她又因难产而死了。

作者的手法真是太残忍了。他让我惊愕地站在那里,站在他描绘的世界里。我仿佛看到一棵快枯萎的树,刚抽出一点让人喜悦的丫枝,他便无情地举起斧子,拦腰斩断,斩断了这让人期待的美好。

我想福贵活下来又有什么意义呢?这太可怕了,死了一堆人,都是他的亲人,全是他的血和肉呀!最后只留一头老了的牛和他相依为命。他留在世间还有什么意思,他的灵魂是不全的。我曾以为失去自己喜欢的东西是痛苦的,可是福贵接二连三地失去亲人,那仅仅是痛苦吗,那是绝望。当绝望在你心中时,你虽然活着,但已经是死人了,所以福贵没有真正痛苦过,他是万念俱灰,是行尸走肉。

我想余华写作的目的是让我们感悟人生的.沉重吧,直到看到他说的写作缘起。

“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的那位老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这样的一篇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人在活着的过程中免不了苦难,但你必须去忍受。这也许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吧。但是我的感受完全不止这些,它引起了我对人生的思考。

《 《活着》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